加快推動老城區新一輪發展,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結合雙臺子區實際情況,著力破解“四個短板”,抓實“六項重點工作”,突出解放思想這個總開關,辯證理性的審視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優勢和劣勢、長板和短板,真正把差距短板找準、把優勢潛力厘清、把招法措施抓實,變不足為潛力、變短板為空間、變差距為動力。
優化營商環境
讓深化改革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要以深化改革撬動發展全局,補齊思想解放不夠、體制機制不活的短板。第一,實施靶向攻堅。堅持“哪壺不開提哪壺”,有的放矢布置了30個解放思想攻堅調研課題,開展專題化研討,清單化推進,要求放眼全局謀一隅,跳出雙臺子謀劃雙臺子。第二,優化營商環境。把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作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力抓手,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積極支持金融機構創新發展,推進產融對接、銀企對接,加快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企業發展。第三,深化各項改革。推進改制重組、推動孵化器上市、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債轉股等改革的突破。樹立“四資”聯動全鏈條理念,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健全人才公共服務體系,打造提升“高端人才公社”、創新型研究院等人才集聚平臺。
發展實體經濟
讓創業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要堅持產業為先,項目為王,做活做寬做好民營經濟,圍繞華錦石化產業優勢,補齊精細化工產業鏈條短、規模小、關聯度不高的短板。釋放人口密集的消費優勢,提升產業能級,補齊服務業供給不足的短板。第一,堅持國有民營一起抓。舉全區之力支持服務華錦集團國有經濟做大做優做強,推動域內民營板塊做大存量,做優增量,突出精細化工產業開發區做“鏈”字文章、做“精”字文章,深入實施“鏈長制”,繪制產業鏈關聯圖,建立產業鏈企業庫,擴大產業鏈集聚倍增效應。加快推動化工高端智能制造雙創園建設。第二,堅持促進服務業有效供給。提升渤海路中央商務區、盤錦國際五金機電汽配城、盤錦公路港、遼河口漁家菜、川貴特色小吃等專業市場、物流基地、特色街區傳統商貿企業,做大做強北方石化產品交易物流中心,推動興隆新二百、遼河左岸和水榭春城酒店、環湖商圈等項目續建實施,促進遼河左岸會展中心良性運營,培育電子商務、樓宇經濟,豐富服務業業態。第三,堅持提升創新能力。強化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合作,支持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產業技術研究院、中觸媒集團精細化工產業研究院、北理工石化產業研究院做大做強,引進創新型精細化工產業研究院,形成集聚效應,助推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盤錦的精細化工產業孵化中心。
推動全域協調
讓協同協調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
要圍繞釋放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美麗鄉村建設和城區近郊優勢,補齊城鄉融合不足、借力發展不夠、同城協同發展滯后的短板。第一,對外深入拓展合作。提升與周邊兄弟縣區和其他先進地區的聯接、聚合、輻射能力,推動精細化工產業關聯配套、資源整合、功能集成,實現同城錯位發展、協同協調發展。第二,推進濱河新城區建設。樹立依河建城理念,統籌規劃,突出特色,促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產要素、產業、生態協調集聚,不急功近利,不搞低端建設,防止“碎片化”,提升“作品”意識。第三,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都市型觀光農業和田園小鎮,做大做強遼河半島觀光園和綠港現代農業園,推動陸家鎮融入鼎翔地區,發展民宿、康養等產業,推動統一鎮發展田園經濟,滿足城區居民回歸鄉土、返璞歸真的需求。[!--empirenews.page--]
樹牢“兩山”理念
讓綠色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
要釋放枕河而居的天然優勢,補齊遼河旅游開發不足、綠色經濟發展不充分的短板。第一,深度開發遼河旅游。融入全市“做大紅海灘,唱響蘆葦蕩”的全域旅游格局,激活遼河濕地資源,開發遼河濕地公園、湖濱公園、遼河閘等特色品牌,放大遼河碑林效應,打造遼西地區最大動物園,吸納紅海灘、鼎翔、遼河國際藝術區、樂活堡歡樂王國的輻射,讓盤錦全域旅游有雙臺子的符號元素。第二,強化綠色發展導向。加快精細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實施綠化工程,打造綠色生態園區。做精做美遼河、一統河、雙繞河城區段河流岸線景觀,構建集休閑、健身于一體的生態步道系統。第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抓好藍天、碧水、凈土工程,加強節能減排,落實“河長制”,強化執法監察,全力做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問題整改。
推進對外開放
讓開放包容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盤錦遼東灣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補齊雙臺子區開放型經濟培育先天不足、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的短板。第一,構建全面開放格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動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和盤錦遼東灣開發建設,打造遼東灣港口與腹地互動共贏的經濟體系。第二,提高對外貿易水平。積極支持引導華錦進出口公司拓展海外市場,鞏固擴大戴納索、北化魯華等出口企業的出口份額。依托遼河碑林、遼河左岸會展中心,全力打造對外交流平臺。第三,增強招商引資實效。開展精準招商,著力引進產業引領型、配套補鏈型、科技創新型、稅收貢獻型和生態環保型項目,推動項目建設實現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
增進民生福祉
讓共建共享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
要持續鞏固“多城聯創”成果和基層社會治理成果,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補齊城區建設管理、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方面的短板。精準施策推進脫貧攻堅。做大做強產業,拓展就業創業空間。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發展健康產業,推進中醫藥進街道、進社區。推動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完善升級城區路網和地下管網,加快棚改回遷安置、老舊小區改造。進一步提升精細化和網格化管理水平,推進平安雙臺子建設,確保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