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方案》出臺的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國辦發〔2020〕44號)、《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遼政辦發〔2020〕30號)精神,切實做好我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根據《盤錦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 (盤農〔2021〕19號),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了《盤錦市雙臺子區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
二、《工作方案》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糧化”。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支持政策體系建設,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推進糧食生產穩面積、提單產、增產能,鞏固提升糧食供給水平,切實承擔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和義務。
(二)工作目標。進一步發揮遼寧省糧食主產區優勢,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起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常態管理機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鞏固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全區永久基本農田穩定在3.57萬畝以上,糧食生產功能區穩定在3.7萬畝。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83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0.6億斤。
三、《工作方案》的主要內容
(一)保護利用耕地資源,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從強化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發揮糧食生產功能區作用、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等四方面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守耕地紅線,加強3.7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十四五”期間力爭新建、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1.47萬畝。示范推廣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新技術,提高科學用藥和施肥水平。
(二)采取綜合推進措施,提升糧食產業質量
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和項目,推廣稻蟹綜合種養技術,延長糧食產業鏈條,不斷提高種糧比較效益,爭取在2025年全區稻田養蟹面積達到1.8萬畝。做好糧食生產重大高產栽培技術集成推廣工作,努力提升糧食單產水平,增加糧食總產。推進種植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和植物疫情監測能力。落實對種糧主體的激勵政策,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通過流轉、訂單、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提高本地區農機裝備水平,緊緊圍繞農民增產、增收為目標,加快本地區新農機的引入和推廣,爭取到2025年雙臺子區農機總動力達到3萬千瓦,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生產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100%、98%、97%。推進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遼寧龍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糧食烘干倉儲項目,爭取到2025年全區新增糧食倉儲能力5萬噸。
(三)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強化監管和引導
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各涉農街鎮要積極引導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植糧食作物,保障優勢水稻種植面積,在一般耕地上種植糧食、蔬菜等農產品。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按照市農業農村局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的要求,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并及時補劃。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從事糧食加工流通和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等嚴格規范永久基本農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
四、《工作方案》的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涉農街鎮要把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區農業農村局、盤錦市自然資源局雙臺子分局、區發展改革局等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鎮、涉農街道要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壓實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堅決遏制耕地“非糧化”增量,同時自查存量問題摸清情況,從實際出發,分類穩妥處置,不搞“一刀切”。
(二)強化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各鎮、涉農街道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各鎮、涉農街道承擔轄區內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將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區發展改革局、區農業農村局將防止耕地“非糧化”作為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重要內容,提高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考核指標權重。嚴格考核并強化結果運用,對成績突出的鎮、涉農街道進行表揚,對落實不力的鎮、涉農街道進行通報約談,并與相關支持政策和資金相銜接。
(三)實行動態監測監管。區農業農村局、盤錦市自然資源局雙臺子分局要根據上級部門開展的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結果,建立耕地“非糧化”情況通報機制,對耕地種糧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評價,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重大情況及時報告。要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實行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及時更新電子地圖和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