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 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實
近年來,雙臺子區始終堅持挖底蘊、創品牌,深入實施“文化興區”戰略,堅定不移繁榮文化旅游事業,不斷完善全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使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實。
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
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雙臺子區不斷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遼河碑林改造提升及遼河書法院建設,逐步提高現有公共文化場館效能,加大財力投入,加快構建功能齊全、設施完備、服務規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前,區級圖書館1個、區級文化館1個、綜合文化站8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4個、社區書屋32個、農家書屋12個、文化廣場53個,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全區文藝團體75支、文化協會組織6個、文化志愿者903人。6個社區被列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單位;推進區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通過購置數字資源、圖書,在基層加裝5個分館端口,初步建立了以區級館為總館,下設多個基層服務點的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模式。每年按照計劃建設文化廣場,增裝健身器材、健身路徑等設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和健身需求。
著力構建旅游發展格局
制定出臺了雙臺子區推動遼河濕地文旅引導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關于充分發揮遼河碑林優勢助推環湖文化產業街區發展的實施方案等,合理規劃利用遼河濕地公園、遼河碑林公園、荷緣風景區及周邊區域,成功打造了“遼河濕地國際燈會”“遼河濕地冰雪嘉年華”“遼河濕地徒步大會”“遼河濕地草雕藝術節”“荷花文化節”等活動品牌,構建了“春踏青、夏賞荷、秋觀燈、冬戲雪”的四季旅游線路,為雙臺子區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搭建了有效載體,拉動了游客數量,有效帶動了遼河夜經濟常態化發展及服務業發展。
全力推進文旅項目建設
抓住大旅游發展的窗口,以北京至盤錦高鐵開通為契機,雙臺子區依托客運站的地理優勢,進一步提升游客服務功能,打造盤錦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進一步完善旅游服務功能;科學謀劃遼河碑林整體布局,高標準建設遼河書法院,充分展現書法文化藝術魅力,并站在國家平臺啟動了揭牌儀式,有效滿足了書法展覽、創作、培訓、交流的需要;結合全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不斷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功能,經過努力,遼河碑林景區順利通過專家評審驗收,正式獲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遼河濕地動物園采用引入社會資本的方式,通過改造升級,于2019年6月1日正式開園營業,開園當日游客總量突破23000人。
不斷創新文旅活動載體
廣泛開展詩詞朗誦會、書法雅會、書畫展、攝影展等文化惠民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區營造出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近年來,開展寫送春聯26場,為百姓寫送春聯、福字萬余幅,送戲下鄉361場、送圖書42場、送文化輔導42場、高雅藝術巡演20場、公益電影放映1700場,持續舉辦了“千人迎新長跑”“非遺游園”“桃花正紅映碑林”攝影展、“滿城飄書香 相逢談讀書”全民閱讀等品牌活動。
大力扶持文藝精品創作
充分發揮社會文藝組織作用,引導全區文藝工作者挖掘和利用好區內文化資源,繁榮文化藝術創作,不斷提高文藝工作水平。堅持專兼結合,組織開展書法、美術、攝影、非遺、曲藝等門類藝術創作,打造唱響美好新時代的精品力作,通過文化惠民演出向群眾傳遞正能量。代表作品有:原創歌舞《紅海灘與黑嘴鷗》《盼》、藝術表演舞《煙雨江南》《紅顏舊》《我的祖國》《荷塘月色》等。許多舞蹈、書法、美術等原創作品取得了國家、省、市級榮譽,獲得參演、參展的資格。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推送書畫、攝影等原創作品,舉辦線上作品展,拓寬文化藝術傳播渠道,綻放文化新魅力。
竭力塑造書法文化品牌
充分發揮遼河碑林文化資源優勢,促進書法藝術事業繁榮與發展。遼河碑林與各級書法家協會、教育部門及魯迅美術學院、大連大學等院校開啟了交流學習和研學合作,開發了碑刻講解、文字探秘、書法講座、拓片體驗等研學課程,年均接待各類學者、書法愛好者、學生、市民5000余人。遼河碑林被授予“盤錦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大連大學豐澤之軒工作室文化實踐基地”“盤錦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盤錦市科普基地”等多項榮譽稱號。推進“碑林書法”系列文創產品開發推廣,有序開展碑林拓片制作、書籍編制、各代碑刻作品整理等工作,開發了書籍、冊頁、拓片3種文創產品。
雙臺子區將充分發揮遼河碑林、遼河濕地、遼河水系、老城印記等文化資源優勢,貫徹落實“遼河濕地文旅引導區”發展思路,推進“雙臺城”、碑林港澳臺及海外書法藝術館、毛澤東像章展覽館等文旅項目建設,有效盤活利用閑置資產,鼓勵引導民博事業發展。通過政策引領、項目拉動、資本注入、產業提升,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市場主體進一步壯大,文化旅游產業結構更加優化,文化旅游產業政策體系和發展環境不斷完善,文化精品創作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旅游重點景區品質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