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家門口發“菇”財
眼下,雙臺子區雙盛街道常家村的香菇大棚里正呈現一番忙碌的景象,棚農們正忙著對菌棒進行打孔放氧。放眼望去,一垛垛菌棒排布整齊,十分壯觀。
“今年新翻蓋的大棚比原來的大棚種植面積更大了,舉架更高了,也更寬敞了,再過1個多月,香菇就能夠大面積產出了。除去各種費用,一個大棚凈利潤在8萬元左右,我們就等著收獲了……”一位種植香菇的農戶笑呵呵地說。
常家村香菇大棚種植園區位于常家村村北路,園區占地總面積90余畝,現有香菇種植從業人員100余人。常家村香菇種植始于2001年,作為村里的傳統產業,種植技術成熟。鑒于原有棚區建設時間較長、棚區破損以及去年特大暴風雪對棚區造成骨架損害等因素,今年常家村對原有香菇大棚進行了整體翻建,翻建后的大棚共計21棟,棚寬10米,高6米,采用先進的龍骨設計方式,單個大棚比照原有大棚面積增加約40%,采光更好,抗風、抗雨雪等能力更強。
據常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介紹,常家村香菇今年預計產量170余萬斤,增產約40%,除供應本地市場外,產品還遠銷東北周邊地區,單個大棚年收入10萬余元。常家村也在積極推進香菇產品深加工,并加強產銷對接,助力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村民們在家門口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