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殊:履職盡責 做“三勤”委員
作為政協委員,于文殊始終牢記委員責任,堅守使命擔當,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她將服務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認真履職盡責,做“三勤”委員,積極建言出力。
勤學習,與使命擔當需要“呼應”,當好“宣傳員”。她積極參加區政協和專委會召開的各類會議、視察和調研活動,踴躍建言獻策。經常深入到基層和群眾中調查了解情況,了解群眾所呼所盼,做好提案的調查、社情民意的搜集挖掘,撰寫了《依托我區群眾文化重要服務陣地“遼河碑林”,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建議》的提案。
主動倡導全民閱讀,推廣全民閱讀,按照“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活動要求,積極參加政協舉辦的委員讀書沙龍、“迎接建黨102周年”主題讀書交流會活動,并在區級宣傳平臺推出讀書視頻,分享讀書感悟,她將讀書與履職、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把讀書收獲轉化為履職盡責的工作成果。
勤履職,與時代改革發展“同頻”,當好“傳聲筒”。在履職過程中,她時刻提醒自己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履職熱情,積極參政議政、踴躍建言獻策。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需求的基礎,踐行新時代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使命,針對遼河文化融合發展建設格局,對遼河生態資源現狀、旅游資源優勢轉化、文化帶動經濟表現、文化產業發展穩定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調研,撰寫《關于依托遼河文化融合發展新城文化產業的建議》《整合文化資源,加快發展雙臺子文化產業的建議》調研報告,并在政協的協商議政常委會上進行交流。
勤奉獻,與傳統文化血脈“共振”,當好“引領者”。文化館作為區級的文化宣傳單位,同時擔負著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的收集、保護與傳承的使命。為非遺項目提供發展平臺,在區文化館為非遺傳承人設置了非遺工作室、展覽廳,并定期開展非遺體驗活動,助力傳承人進行技藝傳授、展示、產品銷售。指導挖掘雙臺子區非遺項目“盤錦關東情秧歌”“浮雕蘆葦纖維畫”“五世藥房白膏藥”三項成功申報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動“盤錦關東情秧歌”成功申報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積極介紹雙臺子區優秀民間非遺文化,講述了“五世藥房白膏藥”的百年發展傳承。在整合老城區文化資源的調研過程中,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提升非遺項目的影響力,提高社會的認可度,從而達到普及、發展和傳承的目的。
從2012年至今,她一直從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從文化館館長到政協委員,雙重身份讓她倍感使命光榮,也肩負著更好地促進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的責任,為雙臺子區文化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