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驛站連民心 黨建引領暖基層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環衛工人們用勤勞的雙手扮靚城市容顏,快遞員、外賣小哥們穿梭于樓宇之間傳遞著生活的便利……他們是新就業群體和戶外勞動者,也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螺絲釘”。而如今,在勝利街道團結社區,他們有了一個個溫暖的“家”——愛心驛站。自2024年以來,團結社區積極推行“黨建+愛心驛站接力”工作模式,如同一條溫暖的紅線,將各方力量緊密相連,為戶外勞動人員編織起一張充滿愛的服務網絡。
黨建引領,是這一暖心工程的核心動力。社區黨委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秉持“選址精準、布局合理、方便就近、功能完善”的原則,像一位細心的大家長,精心為愛心驛站挑選合適的“落腳地”。他們不辭辛勞,深入挖掘轄區內各類資源,四處奔走協調。在他們的努力下,區稅務局、區檢察院、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四季城物業等駐街單位紛紛響應,共同為愛心驛站的建設貢獻力量。目前,6個功能齊全的愛心驛站已在社區各處“安家”,投入使用。
走進團結社區轄區內的這些愛心驛站,一股溫馨撲面而來。站內配備了飲水設備、桌椅、醫藥箱、電源插座、充電充氣工具等實用的硬件設施,還有老花鏡、雨傘、創可貼、口罩、手套等貼心小物件。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卻在關鍵時刻為戶外勞動者們解決了大問題。
聯盟聚力,則讓愛心驛站的服務更加豐富多彩。社區廣開渠道,引導轄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參與其中。社區依托愛心驛站,借助各方資源,探索出一條高效服務路徑:“摸準居民需求—準確對接—解決居民難題—評價服務成效”。通過這條路徑,愛心驛站的“硬環境”與志愿服務的“軟環境”完美融合,各類資源精準對接,這些場所做到了“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飲水、急可如廁、累可歇腳、傷可用藥”,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
在這些愛心驛站里,每天都在上演著令人感動的故事。居民馬叔對其中一次經歷記憶猶新。有一次他騎車外出鍛煉,卻沒想到自行車突然漏氣。正當他不知所措時,看到了不遠處的愛心驛站。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推了過去,沒想到在這里,用充氣筒兩分鐘就解決了問題,還用飲水機接了滿滿一瓶溫水。那一刻,他心中滿是感動。他說:“以前總覺得社區服務離自己很遠,現在發現連打氣、充電這種小事都有人替咱想著,這才是真正的便民!”
正午時分,烈日炎炎,外賣小哥小史的手機電量只剩5%,而此時還有三單沒送。焦急萬分的他沖進愛心驛站,迅速給手機插上充電器,癱坐在椅子上,接過志愿者遞來的涼茶一飲而盡。“可算能喘口氣了!平時最怕手機沒電,聯系不上顧客就得被投訴。現在有了這個地兒,充電、歇腳、喝水全解決,簡直是我們外賣人的‘救命站’!現在路過就想進來歇口氣,像回自己家一樣。”史國昌說,對于愛心驛站的設立,他和他的同事們感受最是深刻。
去年寒冬,環衛工人張阿姨已經在寒風中清掃了兩個多小時。雙手凍得通紅,嗓子也干得發疼。當她推開建設銀行旁愛心驛站的門,一股暖流瞬間將她包圍。“快坐,喝口熱水暖暖身子!”志愿者熱情地端來熱氣騰騰的杯子。張阿姨眼眶泛紅:“太謝謝你們了!大冷天的,手都凍僵了,就盼著能喝口熱乎的。這一杯下去,從嗓子暖到心窩里!以前干活累了只能找個角落蹲著,現在有這么好的地方,真感覺自己被重視了!”
截至目前,團結社區大黨委已服務戶外工作者、新就業群體600余人次。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溫暖瞬間,是社區與群眾之間深厚的情誼。從黨建引領“筑巢”,到聯盟聚力“織網”,團結社區以小小的愛心驛站為支點,撬動了大大的民生。愛心驛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服務站點,它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起社區與群眾的心;它是遮風避雨的港灣,讓戶外勞動者在疲憊時有了依靠;它更是基層治理的“紅色樞紐”,串聯起黨組織、共建單位與新就業群體的雙向奔赴。團結社區黨委書記王其強表示,將持續深化“黨建+愛心驛站”模式,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優化服務質量,吸引更多愛心力量加入,讓愛心驛站持續散發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