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字當頭 “治”有成效 ——雙臺子區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綜述
雙臺子區以法治為筆,繪就一幅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這幅畫卷里,有政府決策的審慎嚴謹,有行政執法的規范有序,有矛盾化解的溫情脈脈,更有政務服務的高效便捷。近年來,雙臺子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實中央及省市關于法治政府建設的決策部署,將法治政府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繡花功夫精耕細作,不斷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一幅法治護航、民生幸福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

筑牢依法行政“壓艙石”,決策于法有據更“走心”。“權由法定,權依法使。”雙臺子區深刻認識到,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核心要義,堅持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尤其注重在重大行政決策環節上把好“法”關。2024年,政府法律顧問深度參與了超過200項重大決策事項的合法性審查,提供了詳實的法律意見,有效防范了決策風險。“每一份法律意見書,都是對政府決策的一次‘法治體檢’,確保決策既符合法律規定,又貼近群眾需求。”一位政府法律顧問表示。這種對法治的堅守,讓雙臺子區的每一項重大決策都更加穩健,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定盤星”,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鍛造規范執法“鐵肩膀”,彰顯法治權威更“暖心”。法治政府建設,行政執法是關鍵。雙臺子區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作風過硬、業務精通的行政執法隊伍。通過組織常態化培訓、嚴格考試考核等方式,全面提升執法人員的法律素養和業務能力。同時,積極探索“柔性執法”模式,嚴格落實“首違不罰”和涉企檢查計劃制度,制定并公示柔性執法清單,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我們不僅要讓執法行為經得起法律檢驗,更要讓執法過程讓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區司法局執法人員如是說。這種剛柔并濟的執法方式,既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又贏得了群眾的認可,營造了更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織密矛盾糾紛“調解網”,守護基層和諧更“安心”。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最前線,也是矛盾風險的高發區。雙臺子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機制。一方面,整合勞動爭議調處、法律援助等資源,建設了功能齊全的“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一站式”解紛服務。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遍布城鄉的“村(居)民評理說事點”貼近群眾、了解民情的優勢,2024年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071件,將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村里的評理說事點真是咱老百姓的‘娘家人’,有啥事都能幫著解決。”一位村民的樸實話語,道出了這項機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此外,獨具區域特色的“法律明白人”隊伍——包括“巾幗法律明白人”“家長法律明白人”和“致富法律明白人”——也在矛盾糾紛調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力軍”。

按下政務服務“加速鍵”,讓群眾辦事更“順心”。“放管服”改革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群眾獲得感的“關鍵一招”。雙臺子區持續深化這項改革,讓政務服務跑出“加速度”。推行全程電子化登記,實現了“足不出戶辦企業”的便捷;精簡辦事流程,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市場注冊登記手續齊全可在2小時內辦結;全面落實市場準入“非禁即入”負面清單制度,激發市場活力;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依托“互聯網+監管”平臺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同時,深入推進綜合窗口改革,將22個部門的598項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無差別綜合窗口”,建立“一窗收件、分類辦理、統一出件”的服務模式。2024年,共受理各類業務6142件,實現了辦事由“一事跑多窗”向“一窗辦多事”的華麗轉身。“現在辦事真是方便多了,不用多頭跑、來回跑,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前來辦事的群眾紛紛點贊。

點亮公共法律“便民燈”,讓公平正義更“貼心”。法治的溫度,最終要體現在對每一個具體個體的關懷上。雙臺子區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民生實際需求,以“法援惠民生”為主題,加大對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法律援助服務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窗口,為群眾提供一站式的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2024年,共提供法律援助120余件次,法律咨詢800余人次。“法律援助讓我感受到了法律的溫暖,也讓我更加相信法律的公正。”一位獲得法律援助的群眾感慨地說。這盞“便民燈”,不僅照亮了當事人的維權之路,更溫暖了整個社會。
這一系列重要舉措切實增強了政府服務能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站在新的起點上,雙臺子區正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持續深化法治政府建設,努力讓法治成為全區上下最鮮明的底色,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雙臺子、平安雙臺子,為打好打贏三年行動決勝之年決勝之戰、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加強勁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