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課堂:巧手繪臉譜 彩墨傳非遺
臉譜藝術是我國重要的“非遺”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戲劇特有的面部化妝造型藝術,它以夸張的色彩,變幻無窮的線條為人物增添了強烈的審美效果。近日,勝利街道河岸社區攜手光點社會服務中心精心策劃開展“手繪臉譜 ‘國潮’色彩”暑期非遺小課堂活動,讓非遺之美浸潤童心,讓“國潮”新風煥發時代活力。
活動伊始,光點社會服務中心的志愿者首先為孩子們講述了臉譜的由來。“臉譜起源于古代的面具文化,最初在巫舞和儺舞儀式中……后來,臉譜逐漸發展成為戲曲中獨特的化妝藝術,通過夸張的色彩和圖案勾勒人物性格,成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審美。”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對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充滿了好奇。
“京劇臉譜的譜式豐富多樣,常見的有整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六分臉等。”志愿者結合具體的臉譜圖片,向孩子們一一介紹京劇臉譜的譜式特點,比如整臉是整個面部以一種顏色為主,再勾勒出眉、眼、鼻等部位的紋理,顯得莊重威嚴;三塊瓦臉則是將臉部分為額頭、眼睛周圍和臉頰三個部分,用不同的顏色和線條勾勒,形象鮮明生動。
“臉譜色彩的表現十分豐富,可謂赤橙黃綠青藍紫,一切性格特點盡情流露于色彩之中。”在志愿者的講解中,孩子們了解到每種顏色都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紅色代表忠誠勇敢,如關羽;黑色象征剛直不阿,如包拯;白色寓意奸詐多疑,如曹操;藍色表示勇猛暴躁,如竇爾敦……對臉譜色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臉譜起源于什么?”“京劇臉譜中,紅色通常代表什么性格?”在知識問答環節,孩子們紛紛舉手作答,現場互動十分熱烈。
隨后,繪制臉譜環節正式開啟。志愿者為孩子們分發工具并講解步驟:先用鉛筆勾出輪廓紋理,再按人物性格選色填充,最后細化細節。孩子們立刻執筆創作,有的繪出忠誠的紅色臉譜,有的畫出剛直的黑色臉譜……一幅幅色彩斑斕、獨具創意的臉譜作品誕生,孩子們捧著成果,笑容中滿是自豪。
此次“手繪臉譜 ‘國潮’色彩”暑期非遺小課堂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京劇臉譜的相關知識,更讓他們在親手繪制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河岸社區和光點社會服務中心表示,將繼續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非遺文化活動,讓更多的孩子走進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