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遼寧·四季風土 | 稻蟹紅灘 大洼秋豐(文末有福利)

為生動展現遼寧大地四季流轉的獨特魅力,“遼寧發布”聯合遼寧衛視《黑土地》欄目組共同推出“看遼寧之四季風土”主題宣傳活動。以“一季一韻,一縣一景”為主線,從山川到海岸,從非遺到新潮,每月深入一個縣市,用鏡頭與文字記錄“春釀、夏游、秋收、冬藏”的鮮活故事,呈現遼寧縣域的物產精粹、文化底蘊與生態畫卷。
第八站啟程?秋之章
走進盤錦大洼
大洼,
遼河口秋日多彩的畫卷。

這里,
無邊的稻田翻涌著金黃的波濤,
青灰的河蟹藏在稻叢間肥滿,
紅海灘似火般鋪滿渤海灣的灘涂。
10月的大洼,
是“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寫實,
是“蟹肥膏滿正當時”的鮮活,
更是“紅灘映海醉金秋”的壯闊。
跟隨“遼寧發布”,
在糧香、蟹鮮與紅灘間,
解鎖大洼的秋日三重禮!
大米產業
鹽堿地長出的黃金稻
“一捧堿土孕佳稻,一碗洼米藏秋香”——作為盤錦大米的核心產區,大洼用鹽堿地的獨特養分,種出了品牌價值超600億元的“黃金稻”,10月正是這份香甜的收獲季。

●秋田鎏金:85萬多畝稻田在秋日里鋪成金色海洋,“紅海灘1號”“洼米1號”的稻穗壓彎了秸稈。收割機在田壟間穿梭,稻谷帶著陽光的溫度,經統一供種、耕種、施肥、管理、收獲,每一粒都更具自然的甜香。
●生態密碼:稻蟹共生田是大洼的生態智慧——水稻為河蟹遮陰,河蟹幫水稻除蟲,秸稈還田滋養鹽堿地,形成 “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循環。從北京到深圳的五地品鑒會,更讓這份鹽堿地的香甜走向了全國餐桌。
●豐收新趣:在大洼的田園民俗體驗區里,秋日豐收成了可觸摸的鮮活場景——游客可手握鐮刀割下帶露的稻穗,看傳統脫粒機轉動著勾起舊時光,再嘗一口新米熬煮的香粥,從田間勞作到餐桌美味,完整感受“從稻穗到飯香”的煙火氣。

河蟹產業
稻田間的秋日肥鮮
“稻浪里藏青蟹,螯滿膏肥醉金秋”——10月的大洼,河蟹已經成熟,每一寸稻田間都藏著“舌尖上的鮮活”。

●稻間捕蟹:夜晚的稻蟹綜合種養田里,農戶穿梭稻壟,捕捉田埂上的河蟹。“光合1號”新品種格外搶眼,不僅抗性強、更適配稻田環境,還幫養殖戶破解“養大蟹難”的問題。蟹子螯足有力,掰開蟹臍便能看見飽滿的蟹黃,是秋日最誘人的鮮。
●科技護蟹:為守護這份豐收,大洼聯合科研院所開展河蟹“牛奶病”系統研究,通過抗病苗種選育、生態防控技術,讓抗病品系養殖成活率大幅提高。還與高校合作,開發出無人機投喂裝備,既節省餌料與人力,又實現了“輕簡化管理”,讓河蟹養殖更高效。
●鮮銷與深加工:線上,開設企業旗艦店,48小時直達全國;線下,“河蟹布苗節”“全國稻蟹產業發展研討會”接連舉辦,持續打響品牌。開發系列河蟹產品,從鮮活食材延伸出更多風味。

紅海灘
渤海灣的火紅畫卷
“紅灘映藍海,秋陽染草甸”——10月的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堿蓬草褪去翠綠,染上濃烈的火紅,與金黃稻田、湛藍渤海拼成一幅大地油畫。

●紅灘盛景:沿著18公里廊道前行,火紅的堿蓬草像地毯般鋪滿灘涂。偶爾有丹頂鶴掠過,給這幅畫添了靈動。這片紅曾只剩2000畝,如今通過生態修復,又重新“紅”遍了灘涂,成了“中國最北海岸線”的生態名片。
●秋日玩法:漫游廊道,累了就坐在長椅上,看紅灘與落日同輝;帶孩子的家庭最愛濕地研學,在科學館里觀察標本,既能玩又能學。
●生態守護:定期監測水質、補種堿蓬草苗,守護者們只為讓這份火紅能年復一年地綻放,讓更多人看見渤海灣的秋日浪漫。

來源:遼寧發布 遼寧衛視《黑土地》欄目
編輯:高春華
校對: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