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38平方公里上澆灌一朵“文明之花”
在雙臺子區建設街道,0.38平方公里的南遷社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情感樞紐”。近5000名居民的生活細節,被編織進一張由黨建引領、智慧治理和鄰里溫情共同構筑的網中。這里,文明不是懸掛的標語,而是黨群服務中心里一副遞上的老花鏡,是樓道里自覺消失的雜物,是孩子們聽紅色故事時閃亮的眼神。
溫度:一副老花鏡與“最后一米”的服務
走進南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幕靜默的場景比任何口號都更具說服力:李阿姨正湊近服務臺咨詢政策,工作人員鄭義見狀,自然地遞上一副備用老花鏡。她的指尖在政策條文上緩緩移動,將繁復的條款“翻譯”成家常話。這副小小的老花鏡,正是社區“民生服務精細化”的縮影。

在這里,“情為民所系”不是一句空話。從“一窗通辦”的高效,到便民盒里的針頭線腦,社區將服務的觸點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最后一米”。“有事兒找社區”,成了一句讓居民安心的話。文明,在這些被看見、被回應、被尊重的細微處,生發出最真實的溫度。
浸潤:從“墻上”落到“心上”的文明種子
文明如何從“墻上的公約”變成“手上的行動”?南遷社區的答案是:讓它像空氣一樣融入日常。
社區黨委開動“紅色引擎”,發揮“五社聯動”作用,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一個充滿吸引力的“磁核”。在這里,節假日時做香囊、猜燈謎的歡聲笑語,是鄰里關系的黏合劑;在黨史學習課堂上,遼寧省最美志愿者趙哲兵的故事,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專注的眼神里扎根發芽。
文明的變化還發生在樓道里。“以前樓道堆雜物,現在大家主動打掃。”居民李阿姨的感受,印證了文明已從宣傳欄走入人心。社區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日常化實踐,讓崇德向善從一種要求,內化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
聚力:一股繩里織就的“幸福標配”
南遷社區的文明底色,是黨建引領下擰成的“一股繩”。社區黨委通過“組織共建、事務共商、資源共享”,將文明創建從社區的“獨角戲”,變成了全體黨員、志愿者、居民共同參與的“交響樂”。
黨員帶頭清理環境,“樓棟長+志愿者”的聯動機制讓居民訴求得以迅速響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書屋、健身區,這些空間不僅是物理的“幸福空間”,更是情感連接的樞紐。對獨居老人、殘障居民等特殊群體的精準幫扶,則讓“社區大家庭”的溫暖變得具體可感。
如今,南遷社區已將“遼寧省最美志愿服務社區”“遼寧省文明單位”等20余項榮譽收入囊中。但比獎牌更閃亮的,是“文明”已成為這里每一位居民由衷認同的“幸福標配”。
從一副老花鏡傳遞的溫度,到一顆文明種子生根發芽的力量,再到一股繩匯聚的治理智慧,南遷社區用0.38平方公里的實踐告訴我們:文明,從來不是宏大的敘事,它就在每一件被認真對待的小事里,在每一次將心比心的互動中,靜默而繁茂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