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蚊媒傳染病—登革熱系列之一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經伊蚊叮咬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臨床表現為起病突然,發熱多持續2-7天,可伴有劇烈頭痛、肌痛、關節痛、眶后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和皮疹等,退熱期可出現全身斑丘疹。部分患者可出現少量出血,如淤點、鼻出血或牙齦出血等。重癥登革熱以血管滲透性增加、低血容量和凝血機制異常為特征。感染登革病毒后經3-15天的潛伏期便可能發病,但也有部分人不發病(稱為隱性感染者)。
近年來,我國登革熱疫情以境外輸入引發的本地傳播疫情為主要特征,報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廣東、云南和浙江等南部地區;我省既往疫情均由非洲、美洲、東南亞及我國南方等流行地區輸入,尚未監測到本地傳播。
我國伊蚊分布廣泛,白紋伊蚊分布在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南部,西至陜西寶雞的遼闊地域,我省大連、沈陽、營口等地區均有白蚊伊蚊分布;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沿海市縣及火山巖地區、廣東省雷州半島、云南省的邊境地區和臺灣南部,對登革熱的傳播能力強于白紋伊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