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頭結碩果 育人沃土育新才
書聲瑯瑯,是清晨動人的旋律;粉筆無言,勾勒出歲月的年輪。在雙臺子區,光陰的流轉被細細描摹在教育的畫卷上。從黑板上的粉筆字,到智慧平臺的數字光標;從“師者獨尊”的講臺,到“亦師亦友”的園地,變化的不僅是教育的形態,更是成長的溫度與夢想的高度。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育人環境持續優化,這份成果是雙臺子區幾代教育人薪火相傳的默默耕耘,更是新時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勇立潮頭的生動實踐。

雙臺子區第一中學青年教師劉宇彤,談起自己的教育初心,總會提及那個改變她人生軌跡的名字——魏書生。大學時代,在泛黃的教育雜志上讀到魏書生“民主教育”的實踐故事,悄然叩開了她對教育本質的思考。“那些讓學生自己設計班徽、制定班規,甚至輪流擔任‘常務班長’的生動實踐,讓我仿佛看見一群白鴿在自由的天空下書寫著成長的詩行。”劉宇彤動情地說。大學畢業后,她毅然追隨魏書生的腳步,來到這座她夢想中的教育圣地——盤錦,扎根雙臺子區第一中學。

初到盤錦,整潔的校園、先進的教學工具、豐富的課程設置,都讓劉宇彤感到無比幸運。然而,在與學校老教師的交流中,她才驚覺,在盤錦建市之初,教育并非今日模樣。“當時的課堂,教師是權威的化身,學生是知識的容器。”從低矮磚房到現代樓宇,從泥濘街巷到縱橫路網,從紙筆書信到數字浪潮,雙臺子區教育也早已褪去“滿堂灌”的舊裳。昔日“師者獨尊”的課堂,化作“亦師亦友共成長”的園地;今日“智慧平臺進課堂”的創新,恰似荀子筆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時代跨越。
“雙減”政策落地生根,讓教育回歸育人本真;“青藍工程”薪火相傳,助力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進修學校的“淬火成鋼”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校長推門聽課的“躬身耕耘”,促進教學相長。這一系列舉措,彰顯著雙臺子區教育人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實干精神,也印證著“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務實作風。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劉宇彤表示,將以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擔當,賡續教育家精神;以“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執著深耕課堂;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信念奔赴山海。“我將把個人理想熔鑄到雙臺子區發展藍圖中,讓青春在實干中綻放光芒!”這不僅是劉宇彤的誓言,更是雙臺子區全體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聲。
時光流轉,初心不改。雙臺子區的教育故事,仍在繼續書寫。從魏書生先生播下的“民主科學”種子,到如今青年教師們用青春和汗水澆灌出的繁茂枝葉,教育,是無數教育工作者“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堅守,是“躬身耕耘花千樹”的奉獻,是雙臺子區溫暖的底色,堅實的脊梁。站在新的起點,這片土地上“知識扎根、夢想拔節”的畫卷,必將更加壯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