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效履職 書寫新時代行政檢察的溫暖答卷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中,基層檢察機關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區人民檢察院,正是這樣一塊堅實而溫暖的基石。他們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根本遵循,將“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莊嚴承諾熔鑄于行政檢察工作的血脈之中,用創新與擔當為區域法治建設注入澎湃動力,讓公平正義的陽光以最溫暖的方式照進現實。
情系“民之所盼”:守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區人民檢察院深刻踐行這一理念,充分發揮行政檢察“一手托兩家”的獨特職能,將監督的觸角精準延伸至就業、社保、養老等民生最前沿,尤其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撐起堅實的法治保護傘。
“檢察官,你們真是我們老百姓的貼心人!”一位因行政機關超期公開信息而險些錯失補貼的老年人,在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后,緊緊握住檢察官的手,眼含熱淚。這起看似微小的案件,卻是區人民檢察院用心用情守護公平正義“最后一公里”的生動寫照。他們通過依法制發檢察建議,不僅糾正了行政行為,更溫暖了民心,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具體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溫情與力量。
護航“企之所向”:營造安商惠企的法治沃土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區人民檢察院主動將檢察工作融入發展大局,變“坐堂辦案”為“上門服務”。
“以前一遇到行政糾紛就頭疼,現在有檢察院的監督和協調,我們心里踏實多了,可以專心搞經營了。”一位企業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眾多市場主體的心聲。區人民檢察院通過主動走訪法院、行政機關,在涉企行政訴訟與執行環節及時回應企業訴求,規范推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以法治的確定性穩定市場預期,為企業安心經營、放心發展營造了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
探索“新之所向”:打造監督創新的實踐樣板
面對行刑反向銜接這一全國性新課題,區人民檢察院以“敢為人先”的魄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共辦理案件40件,提出檢察意見12件。
在辦理閆某某生產銷售假藥案時,檢察官們摒棄了機械執法思維,充分發揮“一體化辦案”優勢,在嚴懲犯罪的同時,綜合考慮其違法情節與生活困境,建議行政機關降低罰款金額,實現了“罰當其過”的法律智慧。該案因其法理與情理的有機融合,被評為遼寧省檢察機關行政檢察典型案例,為全國檢察機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雙臺子經驗”。
善用“技之所利”:激活智慧檢察的強大引擎
進入數字時代,區人民檢察院積極擁抱變革,為行政檢察插上“科技翅膀”。依托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管理平臺,他們通過數據篩查、信息碰撞、智能研判,實現了對行政非訴執行、行政違法行為等多領域的精準、高效監督。
截至目前,已借助該平臺成功辦理行政檢察案件9件。科技賦能,不僅讓監督效率與準確性大幅提升,更推動了檢察監督從“個案辦理”向“類案監督”“系統治理”的深刻轉型,彰顯了新時代檢察工作的現代化水平。
此外,高質效的辦案實踐,離不開高水平理論的支撐。2025年,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樹軍主持的《檢察機關開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問題研究》課題,成功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年度十大行政檢察理論研究課題。
“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服務人民。”張樹軍表示,區人民檢察院正著力構建“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良性循環,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反哺辦案實踐,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工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區人民檢察院將以“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為永恒追求,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不斷提升行政檢察監督質效,凝聚司法與行政的強大合力,以高質量的檢察工作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現代化北方水城建設新篇章貢獻堅實的檢察力量,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溫暖每一顆民心。